2月26日,遼寧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沈陽召開,頒發了2018年度遼寧省科學技術獎。我所“高性能碳基儲能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完成人:李峰、成會明、王大偉、周光敏、李娜)獲得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高純凈超厚尺度均質鋼制備技術與應用”(完成人:李殿中、欒義坤、傅排先、孫明月、王培、李依依)獲得遼寧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由我所推薦的昆士蘭大學王連洲教授獲得遼寧省國際科技合作獎。
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獎項目“高性能碳基儲能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該項目以碳基能源電化學的界面機理和器件創新為核心,以獨特、新穎的視角深入研究碳基多孔結構、一體化電極及柔性器件等的關鍵科學問題,發現了碳表面及孔結構與儲能的關聯規律,實現了一體化高容量納米限域碳硫電極,設計并發展出多種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用碳基電極材料和原型器件等,取得了系列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原創性成果。提出并制備了集大孔、中孔和微孔于一體的層次孔結構碳材料,闡明了氮基團雙電子轉移氧化還原反應過程,層次孔的概念和雙電子轉移的反應具有普適性,是傳統多孔材料領域中的重要進展;發明了一體化電極結構,獲得電子和離子的快速輸運,實現了全新的高容量納米限域碳硫正極,極大地提高了整個器件的能量密度,推動了鋰硫電池的實用化發展;制備出系列具有極佳的柔性和優異的電化學特性的電極材料,在多種原型器件上驗證,開拓并促進了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的新途徑和新發展。上述成果為本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等國際期刊上發表,受到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被SCI 他引3710 余次,8 篇代表性論文均為ESI 高被引論文,其中2 篇分別入選了2008年和2014 年中國年度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遼寧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獲獎項目“高純凈超厚尺度均質鋼制備技術與應用”:核電壓力容器大鍛件、高檔軸承等是重大裝備的核心零部件,也是亟需國產化的關鍵材料,其性能主要取決于鋼錠(鑄坯)的品質。鋼錠的純凈度、均質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鍛件/鍛材的合格率和質量穩定性。該項目歷經十余年的系統研究,通過模擬計算、機理研究與工程化試驗,從純凈化冶煉出發,發現了氧含量的關鍵作用,提出了夾雜物驅動宏觀偏析的新機制,發明了低氧純凈化技術,成功應用于大型鑄鍛件的均質制造。進一步發現了稀土金屬中氧含量的決定性作用,發明了鋼液和稀土金屬“雙低氧技術”,有效解決了多年來稀土在鋼中添加導致的鋼的性能波動、時好時壞的瓶頸問題。微量稀土的添加,顯著提升了鋼的韌塑性和疲勞性能等,這為稀土特殊鋼的穩定工業化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結合大鋼錠鑄造、鍛造、熱處理等工藝流程,發明了凝固自補縮、軟芯鍛造和鐵素體膜構筑技術,有效解決了大鍛件/鍛材成形過程中成分均勻性和性能均勻性的難題。上述研究成果屬于國際首創,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其中包括2項國際專利),發表論文100余篇,在遼寧省成功轉化,并推廣到全國多家企業,企業新增銷售額90多億元,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偏析等新機理的研究也推動了鋼鐵冶金學科的發展。
遼寧省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王連洲:昆士蘭大學化工學院終身教授、納米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亞ARC Future Fellow,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澳大利亞科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委員會成員,澳大利亞納米科技學術委員會成員,任昆士蘭州華人科學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是新型能量轉換材料和能源化工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王連洲教授自2007年起開始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特別是自2009年以來他與我所劉崗研究員開啟全面合作模式,基于雙方在新能源和材料領域研究的互補性優勢,通過合作培養研究生、研究人員互訪和聯合承擔項目等方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與港澳學者合作基金(2+4年)等項目的資助下,圍繞太陽能轉換用材料與器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創新性合作研究成果,擴大了金屬所研究團隊和遼寧省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雙方還多次合作在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舉辦國際會議,有效開拓了多邊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