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近期發布了名為《材料技術決定電動汽車的未來(Material Technologies Shaping the Future of Electric Vehicles(EV))的報告,分析了近期全球和各地區的電動汽車發展趨勢,以及電動汽車專用材料的技術進展。
?電動汽車制造企業迫切需要提高電動汽車性能的材料,具體來說,就是汽車零配件的輕量化,因此,電池制造企業與汽車OEM公司(原始設備制造商)也在致力于實現電力驅動體系的輕薄與高效。材料制造企業在確保原材料耐用和穩定的同時,對輕量化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
?報告書中針對專利申請動向和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變化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電池組比內燃機引擎重3倍左右,隨著內燃機向電動馬達轉換,汽車的整備重量(Curb weight)也在增大,由于電池組導致的重量增加,因此,其余子系統的重量就必須減小,這將會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與內燃機(ICE)汽車的動力傳動系統相比,目前35.8kWh的電池組,以及具有100kW電動機的完全充電式動力傳動系統要重約125%。
為了開發性能優于內燃機的替代性動力傳動系統技術,OEM公司和電池制造企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尋找新的機會。1.加工性和熱穩定性更高的、不含稀土類元素的鎂合金,2.不含雜質的、可以縮減電池尺寸的鋁合金,3.改善耐碰撞性的先進高強鋼(AHSS),4.鋰空氣電池技術,5.利用生物降解遺傳性變異開發固態高分子電解質,6.重視電池零配件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報告書中還指出,高分子復合材料制造企業應該從單一的夾縫產品供應商主動轉變為產品開發合作伙伴,通過戰略合作與投資,積極參與到汽車零配件及電池電極與電解質等價值鏈,由此實現可持續穩健發展。